历史人物

欢迎访问历史人物相关的文章列表

姜尚

姜尚介绍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人物生平 半生寒微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兴周灭商姜子牙72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 。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姜子牙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 。有人说,姜子牙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 。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此时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第二天,姬发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封国安邦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 ,以稳定东方。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带领本部人马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一行人行军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宿营,准备明日赶到营丘。有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哪像个赴国建都的样子”。 姜子牙听后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至黎明时到达淄河西岸,只见莱国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剑拔弩张,形势危急。 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两军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子牙指挥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莱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悻悻而回。齐国就这样正式建立起来。姜子牙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 东海上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狂矞、华士兄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姜子牙认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是“害群之马”,就下令诛杀他们。 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强国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据《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x刹)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姜太公自齐国初建时就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农、工、商”三宝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安定周室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 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 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 ,史称周康王。 寿终镐京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子丁公姜伋继位 。齐丁公姜伋继任周王室太师,掌管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注:图册资料来源   人物成就 治理齐国 姜子牙在齐国的时候,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时,管蔡叛乱,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因此可以征讨各国,形成大国、定都营丘。  军事韬略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姜子牙塑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姬昌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子牙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 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子牙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他在军事理论方面,在政治、经济斗争的策略思想方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的遗产,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图册资料来源  ) 传世作品 乾坤万年歌 《乾坤万年歌》,传闻为姜子牙所著,凡770字,是“三大预言奇书”中最早出现的,它从宇宙起源开始,构架出万年之久的历史行进。  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地位影响 影响 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  (图册资料来源 ) 奉祀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人物评价 总评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历代评价 晏婴:“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  楚国下大夫:“齐自太公封国建邦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甲数万,足可与楚抗。”  孔子:“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孙武:“昔 殷 之兴也, 伊挚 在 夏 ; 周 之兴也,吕牙在 殷 。”  司马迁:“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司马贞:“太公佐周,实秉阴谋。既表东海,乃居营丘。” 李商隐:“武故时非无臣也,然其卒佐武,有牧野之誓,白旗之悬,果何人哉?非太公望不可也。”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石介:“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不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  罗大经:“太公之鹰扬,伯夷之叩马,道并行而不相悖也。太公处东海之滨,进而以功业济世。伯夷处北海之滨,退而以名节励世。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故各为世间办一大事,可谓无负文王之所养矣。”  郝经:“沨沨乎大哉,齐之风乎!表东海者,其太公乎?显与西土,而国之东乎。不显惟德,祗称其功乎。敬胜乎怠,神道之充乎。心存不忘,尧、舜之中乎。乃武乃文,圣德之同乎。于乎不能忘,三代之隆乎。”  胡布:“子牙猎渭水,叶梦为帝师。望重名益崇,太公俟子来。殷授太阿柄,兴王阐鸿基。一怒天下安,熊罴实佐之。如何上古书,《誓命》无一辞?圣道薄武功,用变当天时。穷兵非得已,凶术尚谁咨。黄帝革不享,扬威树旄旗。尧民服四罪,干戈寖已隳。孔圣鄙军旅,尚力德已衰。修德保宗社,教民战无违。熙熙安耕凿,此道宁可期。”  黄道周:“太公尚父,霸王之辅。渔猎以归,修德用武。学擅阴阳,韬分龙虎。黄钺白旄,挥之如麈。伐取商残,开笃周祜。后世谈兵,宗之为祖。”  唐甄 :“为将军者若吕牙,为巡抚者若召奭 。”  陈志岁:“兵权与奇计,何妨出屠酤。白发感知遇,壮心翻胜初。姬昌得所望,君臣比水鱼。人世重功业,贵谋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顺势但一呼。”(《江南靖士诗稿·姜子牙》) 轶事典故 覆水难收 姜子牙早些时候只知道钓鱼,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去,姜子牙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后来姜子牙帮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马氏见其地位、财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子牙破镜重圆,但姜子牙早已经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 

魏昭王

魏昭王介绍 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孙。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直取齐国七十余城。 公子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也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养士出名。 人物生平 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魏哀王去世,魏昭王继位。 魏昭王元年(公元前295年),秦国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襄城(今河南许昌境内)。 魏昭王二年(公元前294年),魏国与秦国再次开战,魏国作战失利。 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魏国帮助韩国攻打秦国,秦国将领白起率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打败魏国二十四万大军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 魏昭王六年(公元前290年),魏国开始向秦国割地求和,将魏国河东的四百里土地全部割让给秦国。当时有个名叫芒卯的人,会耍一些小手段,用一些诡计,因此受到魏昭王的重用。 魏昭王七年(公元前289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魏昭王九年(公元前287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新垣、曲阳(今河北保定西南)。 魏昭王十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亡宋国,宋国国君宋王偃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温县)。 魏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魏国联合秦、赵、韩、燕五国一起攻打齐国,在济西打败齐军,齐国国君齐湣王出外逃亡。燕国军队单独进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同年,魏昭王与秦昭襄王在西周相会。 魏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83年),秦国夺取魏国的安城,秦军到达魏都大梁后离开。 魏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圉继位,是为魏安釐王。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魏国历代国君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备注 1 魏文侯 魏斯 前403年—前396年 8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2 魏武侯 魏击 前395年—前370年 26   3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51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4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23   5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19   6 魏安釐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34   7 魏景湣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15   8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3  降秦,魏亡 9     秦亡之16年     10 魏王咎 魏咎 前209年—前208年 2 本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原在魏国时受封宁陵君。 1 魏王豹 魏豹 前208年—前205年 4 魏王咎弟,为汉高祖所灭,被虏

人物:黄居真

姓名:黄居真 别名:号虚靖大师 性别:男 朝代:宋代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黄居真,北宋人。号虚靖大师,著《黄帝阴符经注》一卷行于世。注文多发明天道人心泯合之理,认为「动与神契,静与神俱,与太空为人。与造物者为友」、「体性无殊,是谓得道」。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人物:孔安国

姓名:孔安国 别名:字子国 性别:男 朝代:汉代 出生地:西汉鲁人(今山东曲阜)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孔安国,生卒年不详。大致在汉武帝、汉昭帝时代。西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子国,西汉鲁人(今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十二世孙。曾从申公学《诗》,从伏生学《尚书》(都是今文经)。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临淮太守。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居,在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都是科斗文字写成,当时无人认识。孔安国用今文辨读,又承诏作《书传》,开创古文《尚书》学派,对后世文字、训诂、经学研究,影响极大。后世今古文学派之争,实源于此。司马迁曾向孔安国请教,《史记》中所载《尚书》若干篇,大多为古文说。《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大部分根据孔安国所辨释的壁中书。 孔安国著有《尚书传》《尚书音》《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今传《尚书孔氏传》,列入《十三经注疏》,经明、清学者考证,是后人伪托,原书在东汉佚失,故今本通称《伪孔传》。

人物:蒲松龄

姓名:蒲松龄 别名:字留仙 性别:男 朝代:清代 出生地: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生日期:1640年6月5日 逝世日期:1715年2月25日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又号西周生,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高祖、曾祖均为秀才,父蒲槃连因未中秀才,遂弃儒经商。松龄幼有轶才,早年热衷功名,19岁应童子试,得县、府、道三个第一,深为山东学政施闰章赏识,称其文“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但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补贡生。31岁时,迫于家贫不足自给,应友孙惠之请,赴江苏宝应等县充任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胡然而自为笑啼”(《戒应酬文》)的文字打交道,十分厌倦,次年便告辞还乡。此后曾在同邑乡宦毕际有家坐馆,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一生穷愁潦倒。松龄负旷世之才而终生不遇,然《聊斋志异》一出,即名闻天下。全书共四百九十一篇。内容多谈狐、魔、花、妖故事。据传松龄当年写作时,曾设烟茗于门前,强邀行人说异闻,以为粉本,积二十余年,因书中故事均采自民间传说或野史佚闻,多为下层人民生活。作者在《聊斋自志》中说:“才非干宝(晋人,著《搜神记》),雅爱搜神;情类黄州(苏轼,曾谪居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为此“耐寒威,凭冰案,握笔锥,几蒸云而霞湿,灯凝寒而光微,笔欲搦而管冷,身未动而风吹,吟似寒蝉,缩为冻龟,典春衣而购笔,曾不供数日之挥”,“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同上)这一段写作甘苦的自述,道出了《聊斋志异》乃借狐鬼之言,宣泄胸中块垒,鞭挞时弊。《负喧絮语》评说:“《聊斋志异》一书,为近代说部珍品,几于家弦户诵,甚至用为研文之助。”一时摹仿者风起,沈起凤之《谐铎》、和邦颜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夜草》、袁枚的《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袭用《聊斋志异》书名者即有六种之多。但上述仿造之作,徒具“聊斋”鬼狐之形,而无“志异”孤愤之旨,终不能望其项背,唯《聊斋志异》独领风骚,使一度衰微的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于千余年后,出现高峰,至今乃为国内各剧种、电影、电视不断改编搬演,且被译成十多种文字享誉世界。此外,松龄还著有文集四卷,诗集四卷及《省身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聊斋词》、《聊斋白话韵文》等均见于世。

人物:斯蒂芬斯

姓名:斯蒂芬斯 别名: 性别:男 国籍:爱尔兰 出生地:都柏林 出生日期:1882年2月2日 逝世日期:1950年12月26日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詹姆斯·斯蒂芬斯(JamesStephens 1882年2月2日-1950年12月26日),爱尔兰诗人及小说家。出生于都柏林贫民窟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外表上看,他像一个小妖精,身高不到一米五,有着一张滑稽的脸和黝黑的肤色,是喜剧爱尔兰人的原型。自学成材。早年曾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职员,结识了爱尔兰诗人艾,在艾帮助下于1909年发表了第一本诗集《叛乱》。1911年在《爱尔兰周刊》上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临时佣妇的女儿》(徐志摩译为《玛丽玛丽》),次年出单行本。第二部小说《金罐子》把幽默、现实与幻想等手法结合在一起,使作品获得了显著的成功。其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主妇们来了》、《月蚀》等;散文集《半神半人》、《青春世界》等;诗歌《暴动》、《诗选》。诗人热忱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这反映在1916年发表的《都柏林起义》一书中,该书于1965年再版。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站在协约国一边反对爱尔兰当局的中立政策。他在复兴盖尔语言文化的活动中起了积极作用。他还编辑了选集《爱尔兰神话故事》。

人物:孙膑

姓名:孙膑 别名: 性别:男 朝代:春秋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孙膑,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世子孙,原名不详。因被庞涓剔去两个膑骨(膝盖骨)显名后,世人便以孙膑相称。其生卒年月史籍无可考,约与商鞅、孟轲同时代。齐国人,出生在阳城和鄄城一带(今山东阳谷县、鄄城县间)。成年后,曾同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受学名师,刻苦钻研,学有所成,掌握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庞涓为魏惠王帐下将军,嫉贤妒能,自知才能不及孙膑,遂暗害于他,剔去膑骨,脸上刺字。后孙膑受齐威王的赏识,被救入齐国,拜为军师。公元前353年,魏攻赵,赵求救于齐。田忌、孙膑带兵救赵。孙膑采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作战原则,“围魏救赵”,在桂陵(今山东荷泽北)大败魏军。公元前342年,魏再次起兵攻韩,韩不敌,向齐求救。孙膑利用魏军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减灶诱敌,设伏围歼”的作战方案,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在马陵(今山东莘县)伏击魏军,射杀庞涓,全歼魏军,俘获魏太子申。从此,名扬天下。魏国衰微,齐国声威大震,使诸侯各国东面朝拜。后因齐国内部矛盾,郁郁不得志,遂辞官隐居,著书立说。 孙膑传世有《孙膑兵法》,《汉书·艺文志》称其为《齐孙子》89篇,图4卷,后失传,直至1972年又重新发现。在对待战争问题上,主张“战胜而强主”、“举兵绳之”等朴素思想,主张对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在作战指导方面,运用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机动灵活等方法,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一举而胜。在治军、选卒、用将、阵法等方面,也都有广泛的论述。《孙膑兵法》是我国军事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孙膑也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

人物:王辟之

姓名:王辟之 别名:字圣涂 性别:男 朝代:北宋 出生地:宋青州(今山东淄博一带)人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王辟之,北宋时期大臣。《宋史·艺文志》写作王关之,《东观集》、《文献通考》皆为王辟。字圣涂,宋青州(今山东淄博一带)人。约宋神宗元丰中(1082)前后在世。学识渊博雅正,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然后到各地做官。哲宗绍圣时退居到青州、渑水边。常与贤士大夫宴游。游宴时所闻之事都加以记录,久而得笔记三百余篇,辑成《渑水燕谈录》十卷(《文献通考》、《稗海》都有载,《知不足斋丛书》本中述录较为完整。)该书卷首有作者的自序,说回到渑(sheng绳)水旧居,与田夫樵叟闲燕而谈说,即取此意为其书名。书中叙述了北宋哲宗绍圣以前的轶闻、杂事,其中描写了文臣于富弼、韩琦、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田锡和武将曹彬、王德用等事迹,较有文采,同时又不失事实真相。如卷二中,说欧阳修出使辽时,辽主挑选有学问的贵臣陪宴,表示对欧的敬重,还有描写契丹很怕武将王德用,常叫王德用名来唬吓小儿。书中编次按帝德、谠论、名臣、知人、杂录、谈谑等分为17门,内容范围涉及较广泛。还记有官制、贡举、谈歌咏、书画等内容,史料丰富,很有参考价值。

人物:薛凤祚

姓名:薛凤祚 别名:字仪甫 性别:男 朝代:清代 出生地:益都金岭镇(今淄博)人 出生日期:1599 逝世日期:1680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薛凤祚[zuò](1599-1680) ,清代历算学、经学家。字仪甫,益都金岭镇(今淄博)人。其父近洙,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授中书舍人。值魏忠贤乱政,辞官归,遂隐居不出,以孝行介节为乡里所重。凤祚是明诸生,孝友,承其家学。曾师事鹿忠节及孙奇峰,著《圣学心传》,发明“认理寻乐”之旨,《四书说》宗孙奇峰《四书近指》之旨。又“病世之宗姚江者,内心性而外学问,无致用之实”(《清儒学案·夏峰学案》)学问无所不究,而尤长于天文历算。初学于魏文魁,主持旧法。顺治中,学西学,在江宁见到波兰人穆尼阁,尽学其知,译其《天步真原》中《论交食》一卷。梅文鼎为之订正,独行于世。其历法专推日月交食,绘有弧三角图三,其一有北极出地,有日距赤道,有时刻而求高弧;其二有日距天顶正午黄道,有黄道与子午圈相交之角,而求黄道高弧交角;其三有黄道高弧交角,有高下差而求东西南北之差;书末绘日食食分一图。后又与汤若望游学,所学日精。自著《算学会通》,其中正集12卷,考验28卷,致用16卷;考验部中论交食一卷,又称《天学会通》,梅文鼎为之订正,而行于世。其历法之算,简捷精密,以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天正冬至为元,以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五十一秒五微为岁实,黄赤道交度有加减,恒星岁行五十二秒。凤祚精研西法,虽学穆尼阁,但不墨守穆氏之学。同时吴江的王晓庵,亦治天文历法,故有“南王北薛”之称。凤祚贯通中西,不愧为一代历算学家。另著有《两河清汇考》八卷,详究黄河、运河之道,载河湖泉水数目,黄河职官夫役道里之数及历代至清初治河成绩,援据古今,疏证明确。还著有《车书图考》1卷,《气化迁流》8卷,皆切于世用。 〔正 史〕 薛凤祚,字仪甫,淄川①人。少习算,从魏文魁游,主持旧法。顺治中,与法人穆尼阁②谈算,始改从西学,尽传其术,因著《算学会通正集》十二卷,《考验》二十八卷,《致用》十六卷。其曰对数比例者,乃西算以假数求真数之便法也;曰中法四线,以西法六十分为度,不便以十进位,改从古法,以百分为度,所列止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故曰四线。其推步诸书:曰太阳太阴诸行法原,曰木火土三星经行法原,曰交食法原,曰历年甲子,曰求岁实,曰五星高行,曰交食表,曰经星中星,曰西域回回术,曰西域表,曰今西法选要,曰今法表,皆会中、西以立法。以顺治十二年乙未天正冬至为元③,诸应皆从以起算,以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五十七秒五微为岁实④,黄、赤道交度有加减,恒星岁行五十二秒,与《天步真原》法同,梅文鼎谓其书详于法,而无快论以发其趣,盖其时新法初行,中、西文字辗转相通,故词旨未能尽畅。然贯通其中、西要,不愧为一代畴人之功首云。 凤祚定岁实秒数为五十七,与奈端⑤合,与穆尼阁以为四十五秒者不同,则其学非墨守穆氏可知。或讥其谨守穆尼阁成法,依数推衍,非笃论也。 《清史稿·薛凤祚传》卷五○六 [注 释] ①淄川:县名。治所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②法人穆尼阁:穆尼阁为波兰传教士。③以顺治十二年乙未天正冬至为元:即以顺治十二年(乙未年)的冬至(在公元1656年1月18日前后)这一天为计算起点。天正(zheng),指冬至。④岁实:一年的实际长度,即回归年长度。⑤奈端:即牛顿(Isaac Newton)的异译。 [相关史料] 薛凤祚,字仪甫,淄川人也。少从魏文魁游,主持旧法。顺治中,与西洋人穆尼阁谈算,始改从西学,尽传其术。……故词旨未能尽畅也。 论曰:国初算学名家,南王①北薛并称,然王非薛之所能及也。晓庵贯通中西之术,而又频年实测,得之目验,故于汤、罗②新法诸书,能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仪甫谨守穆尼阁成法,依数推衍,随人步趋而已,未能有深得也。 清·阮元《畴人传》卷三六 [注 释] ①南王:指王锡阐王晓庵。②汤、罗:分别指德意志传教士汤若望和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

人物:徐岳

姓名:徐岳 别名:字公河 性别:男 朝代:东汉 出生地:东莱(治今山东掖县)人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民族族群: 主要作品: 徐岳,生卒年月不详,东汉数学家。东莱(治今山东掖县) 人,字公河。曾在汉灵帝时从刘洪学习历学。 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中,曾和韩翊、许芝、董巴,在魏与太史令高堂隆评议历法,又以 刘洪《乾象历》教授三国吴中书令阚泽,使《乾象历》得以在吴国颁行,记录刘洪所述天目先生的记数之法,整理成《数术记遗》一卷,以求用多种 记数法来改变当时治算多在布毡上作筹算的单一而烦琐的方法,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记数法的学者。三国魏王朗称赞说:“余所与游处,唯东莱徐先生素习《九章》,能为计较。”(《塞势》)另著有《算经要用百法》、注有《九章算术》、《大衍算经》等。